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业界动态

未来我国如何深耕新基建
浏览人次:497人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2日
新基建,一头连着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一头连着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对于优化投资结构、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9月26日,在国家发改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志华表示,过去十年,新型基础设施深度植入和赋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从加强统筹规划、加大投入力度、补齐短板弱项和强化以用促建四个方面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社会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的基础性、公共性设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家发改委高技术司副司长张志华在会上表示,“十年来,我国新基建已取得初步成效,总体体现在三个‘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升级。从网络设施看,过去十年,我国已建成光纤长度增长约2.7倍,移动通信从“4G并跑”到“5G引领”,实现“县县通5G、村村通宽带”。从算力设施看,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数据中心规模达到590万标准机架,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加快构建。从空间设施看,已初步建成卫星遥感、卫星通信广播、 北斗导航定位三大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体系,具备连续稳定的业务服务能力。融合基础设施加快布局,智慧设施正在进入千行百业。交通领域,立体智能交通体系加速构建,无人码头、自动驾驶等交通运输新形态不断涌现,90%以上机场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能源领域,智慧能源(600869)调度系统、智能巡检系统等大幅提升了能源供应效率和安全保障水平;电子商务、远程医疗、线上教育等民生设施加速构建,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创新基础设施加快优化。一方面,我国已经建成体系较为完备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2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另一方面,我国不断加快创新能力建设,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重点领域布局建设了200多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60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一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开发设施体系不断完善。
如前所述,区别于以铁路、公路、机场、桥梁等交通为主的、已相对完善的传统基建,新基建更加注重数字化、智能化等硬核科技,而在这些领域,中国未来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从政策层面便可看出,在近期接连发布的稳经济政策中,无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还是设备改造升级贷款贴息,都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支持领域。“推动新基建数字化升级仍然是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北京社科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分析称,“首先,传统的基础设施,包括传统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在数字化年代需要进一步转型升级,提升数字化水平,赋予其新的智慧功能。其次,新基建作为数字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与孵化土壤,应持续推动相关新技术的基础研发。最后,新基建还需进一步的投资拉动。”专注于航海新基建的青岛儒海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便是基础设施数字化升
级的生动案例。据该公司媒体中心主任金洪钰介绍,由于船舶空间封闭、靠泊环境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5G通信在船舶上的应用非常容易受到强干扰,最终导致信号无法传递至船舱内部。为解决此问题,青岛儒海与中国移动青岛分公司共同研发了船舶行业5G+Mesh全
船无线通信网络解决方案,快速解决机舱、货舱、甲板等场景的通信问题,实现船岸远程协同作业。“此外,目前我国还存在着东西差距、南北差距、行业差距和城乡差距,均衡这些差距也是新基建未来的主要方向,如‘东数西算’便是一个投资巨大的工程,未来也将带动相关市场发展。”王鹏说道。“在投资过程中,也要特别注意避免跟风的重复建设、投资同质化等。”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建议说。



原文来源: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
原文链接:https://www.ccpa.com.cn/site/content/10891.html

 
友情链接:  中国混凝土外加剂网 混凝土外加剂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材料工业司 版权所有:天津市金盛源特种建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