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业界动态

业界动态

建筑工业化带来建造方式大变革
浏览人次:349人  发布时间:2023年5月26日

  仅仅用10天,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的火神山医院就顺利交付;仅用12天,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的雷神山医院就顺利完工……不知不觉间,“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建筑工业化时代悄悄走来,并用全新的生产模式带来建筑业的大变革。据了解 ,自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印发实施以来,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快速推进,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明显提高。根据测算,过去几年装配式建筑的年均增长率为55%。装配式建筑不但解决了建造过程当中的一些痛点难点问题,还为节能减排降耗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近日召开的首届中欧建筑科技与绿色发展国际大会暨第五届中欧建筑工业化论坛上,多位行业权威专家表示,以工业化的方式重新组织建筑业,是提高劳动效率、提升建筑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建筑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建筑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的发展得到一个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原住房城乡建设部总工程师、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宜明表示,我国建筑节能和相关的建造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欧洲国家一些好的经验和管理理念。比如说建筑节能最早是和德国有关企业、有关机构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接受了相关理念,引进了技术,推动了我国建筑节能减排的发展。他认为,要从更宽广的视角、更多的角度来看待建筑工业化,为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打开思路,拓宽视野。“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不仅是当下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的方向和需求,也是建筑材料绿色发展的方向和需求。”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原会长徐永模认为,当前我国的建筑与土木工程用结构材料仍主要是钢筋水泥混凝土,而作为水泥的下游材料产业,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几乎承接着水泥工业的全部碳排放。2022年,我国水泥总产量较2021年下降10.5%,但仍高达21.3亿吨。2021年预拌商品混凝土总产量达到32.9亿立方米,2022年虽有所下降,却仍超过30亿立方米。绿色建筑发展离不开绿色低碳混凝土。当谈到目前混凝土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路径,他表示,一是进一步加强工业固体废物作为混凝土掺合料和轻骨料的研究开发。在保证混凝土高性能要求前提下,进一步提高掺量,降低水泥用量,代替天然砂石。二是加强与建筑设计、建筑施工单位的密切交流和合作,实现预制混凝土构件部品的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循环再利用,高品质资源化再生。三是创新发展超高强混凝土、生态混凝土、环保利废轻骨料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混凝土,不断满足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需求。




原文转自: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CCPA)

原文链接:https://www.ccpa.com.cn/site/content/12945.html


 
友情链接:  中国混凝土外加剂网 混凝土外加剂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原材料工业司 版权所有:天津市金盛源特种建材有限公司